【助教】孩子不合群咋办?把TA往“群”里塞呀!

发布日期:2017年09月07日 浏览次数:580

开学一周,孩子们都升入了新的年级,爸爸妈妈们的朋友圈从新鲜和期待,却慢慢转化出了些许焦虑:


为什么TA一个星期了还是适应不了新集体?为什么别的孩子放学都一起去玩了,TA却谁也不理?为什么TA成绩那么好,同学却都不选他当班干部?为什么体育课做游戏,大家都不爱和TA一组?为什么……



计划生育三十年,太多的家庭都是四个甚至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的模式,这让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,不考虑别人的感受,更别提和其他孩子团结协作了。然而人是不能独立于社会的,能够与他人团结协作是孩子很重要的一种能力。


面对那些不合群的孩子,家长也不必束手无策,试试下面几种方法,说不定你的孩子会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变化。


好故事带来合作意识



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,一个精彩的故事,一本优秀的绘本,都能初步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意识。在给孩子讲故事时,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,尊重孩子的想法,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。


问题解决了,要给孩子充分的赞扬肯定,孩子会很有成功感,印象也会很深刻,并从故事中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,具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。


多和同龄伙伴在一起



现在的孩子,大多时间都是和父母长辈在一起,即使在学校也是老老实实坐上一整天,和同龄孩子沟通的机会少之又少,然而这种沟通又非常必要。所以在周末节假日,父母不如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小小的“聚会”。


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,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,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。像年幼的孩子可以玩“拔萝卜”“塔积木”等游戏;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玩“信任背摔”“坐地起身”等游戏,在快乐参与中提升了孩子的团结合作能力。


做家务培养家庭观念



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是很多家长都会想到的事,但是家长们也许以为让孩子参与做家务,只是让他们体验到家人的不易,学会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。


但事实上,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,要通过交流和合作才能完成。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,自己的工作给家人带来帮助,这份满足能激发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。这样,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就为孩子将来合作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,长大后才能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。


父母言传身教很重要



有人说: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,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。也有人说: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,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。总之,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、最深的人,是孩子模仿最早、最多的形象。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,这一点在帮助孩子形成团结合作意识上也不例外。


家庭是一个小社会,家庭每一个成员之间也有团结合作关系,父母之间的争吵埋怨;妈妈包揽家务爸爸天天玩手机;父母教育孩子,爷爷奶奶当挡箭牌……这些无疑都是失败的家庭合作案例。只有家庭关系和谐,亲子关系才会融洽,只有成年人之间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,孩子才会有样学样地学会这样的处世之方。


集体运动项目最给力


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,团队合作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。可是如果没有具体的活动做载体,对孩子而言,合作、团队不过是抽象的说教,难理解也难习得。


其实有一种非常好的方式,就是集体运动项目,以足球为例,足球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团队运动,是培养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精神的极佳载体。作为一项团体运动,孩子在踢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队友互动,且很容易在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魅力。场上的11人思想统一,行动要一致,攻则全动,守则全防,整体参战的意识要强。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,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良好的比赛结果。


在足球运动中,球员不仅要与队友,还要与对手、教练、裁判甚至球迷之间发生各种复杂多样的联系,通过交流切磋,他们逐步学会与人打交道,这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课堂。有研究证明,从小踢球的孩子智力可以增长25%,团队精神可以增长37%。


所以,踢球吧,少年!